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他们用爱给艾滋感染者照亮前程

 

CCTV.com  2010年12月24日 14:40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法制快报  

  这么一批人,他们在我区防艾一线默默地奉献着。他们当中,有医院的医护人员,有医学专业的大学生,甚至有靠长期服用抗病毒药来稳定身体状况的艾滋病患者。

  他们在防艾工作中关心感染者的身体健康,关注感染者的心理需求,尊重感染者的一切权利,努力为感染者创造一个没有歧视,平等、和谐、纯净的世界。

  护士长:能为更多感染者提供帮助很欣慰

  杜丽群是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科的护士长。在人们对艾滋病仍然陌生甚至恐惧的时候,她已在艾滋病临床护理的岗位上工作多年。

  2002年,杜丽群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一个经济效益较好的科室担任护士长。当知道医院将开设艾滋病专科但没有人愿意从事艾滋病护理工作的时候,她主动报名参加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进修,为承担艾滋病护理工作做准备。

  2005年6月,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成立艾滋病专科,杜丽群主动请缨,到艾滋病科担任护士长。她参与病区的区域划分、物品准备、人员培训,制定和实施工作计划,制订护理常规,落实消毒隔离规范措施等。作为医院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小组成员,她还参与制定针刺伤的预防和应急处理预案,指导护士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防止职业暴露。

  大部分艾滋病感染者几乎没有免疫力,合并多种感染,营养状况差,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由于每个病人每天静脉输液2~3次,共10瓶左右,不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大,病人痛苦,也增加护士被针头扎破皮肤的风险。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降低护士的风险,杜丽群不断总结、摸索,为病人输液采取100%静脉留置管,培训护士的拔针技巧,既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负荷,找到了避免针刺伤暴露的技巧,为稳定护理队伍起到很好的作用。

  艾滋病护理工作不但艰辛,而且风险很高。有一名艾滋病感染者经医院治疗好转出院后,一天毒瘾发作难忍,想自行注射毒品。因他以前曾大量注射毒品,表浅的静脉基本受损,自己无法注射,便跑到杜丽群所在科室,要求杜丽群为他打针。遭到杜丽群严词拒绝后,这名患者竟然拿出针头恐吓。经在场的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极力阻止,才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当时,我真想放弃这份工作。”杜丽群说,“但看到来自各方的安慰和其他病人期待的目光后,我感到自己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其实并不孤独,有很多人支持我、需要我。”这件事情以后,杜丽群放下心理包袱,在努力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培训艾滋病临床护理人员。

  2006年,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成为国家级艾滋病临床治疗培训基地,至今已接收来自区内外学员15期约149人;广西全球基金/中英艾滋病项目临床进修学员2期共28人;县级以上医院进修学员38人。杜丽群共为这些学员授课80学时,同时还应邀为省市级各种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班授课10次。工作之余,她还积极开展护理科研和新技术探索活动,在自治区卫生厅立项的科研课题《艾滋病抗病毒服药依从性管理模式的研究》中,参与3项护理科研,并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7篇。杜丽群说,在科室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艾滋病科从原来的遮遮掩掩变成医院的一个亮点。为更多的感染者提供帮助,是她感到最欣慰的。

  志愿者:尽管不被理解,仍无怨无悔

  广西医科大学有一个预防艾滋病志愿者活动中心(简称VPA),成员都是医科大的在校学生。加入VPA后,许多人对艾滋病有了深入了解,发现艾滋病并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样遥远。“目前形势已经十分严峻。”志愿者韩雪琼意识到,作为一名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为防艾做些什么。

  在VPA志愿者行动中,韩雪琼大多做的是防艾宣传工作。“艾滋病还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很多人闻艾色变。”韩雪琼说,她最难忘的一次,是和同学去发传单。当时,看到几名妇女坐在家门口聊天,她们便走过去很有礼貌地说明自己是医科大的志愿者,是来宣传如何预防艾滋病的。可话还没说完,一名妇女立刻激动起来:“我们这里没有这种病,不需要你们宣传!快走!你们女孩子家的怎么这么多管闲事啊,真是的。快走啊!”本来她还想跟这些妇女解释一下,说明艾滋病其实并不可怕,可对方根本不给任何机会,各自进家关门。

  今年9月26日,广西医科大学举办了一场防艾主题的公益晚会。志愿者杨淑颖是活动的主要策划人之一,也是晚会的总协调员。她说,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本来组织打算让志愿者找商家赞助,但许多商家一听说是公益活动且是有关艾滋病方面的宣传,就对前来找赞助的志愿者下逐客令。

  尽管常常不被人们理解,VPA志愿者却一直无怨无悔。韩雪琼表示,越是在防艾路上走得久,越是对这份事业有一种热情。志愿者们都希望自己的行动能够把健康知识带给大众,让大家都了解艾滋病,关注艾滋病感染者而不是歧视他们。“志愿者是什么?我认为志愿者就是一根燃烧着的蜡烛,照亮了别人,却不会加速自己的燃烧。在加入志愿者的那一刻起,我就告诉自己,我会尽自己绵薄的力量,照亮身边的角落。我始终相信世界上的灯亮着的越多,黑暗就会越少。”韩雪琼说。

  “爱之关怀”:让受感染的孩子不被歧视

  “爱之关怀”是一个为受艾滋病影响的人群提供服务的非政府组织(简称NGO),由感染者和非感染者共同参与、平等决策,通过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交流与合作,开发和推广最佳实践经验,支持社区组织的建立,以促进宽容、平等、无歧视的社会环境为目标,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

  自2004年起,中国“爱之关怀”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红丝带工作模式”,为求医的病人及其家属提供服务。通过与有关医疗部门协作,努力提高感染者与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同时,“爱之关怀”组织正在发展感染者联系网,促进病友及其家属间的互助关系,以改善感染者们的社会环境。

  尽管这个组织在资金、物资和人力方面都匮乏,但面对许许多多由于艾滋病而陷于经济困境的家庭,“爱之关怀”尝试以各种渠道寻求资源,竭尽全力为感染者和病人提供物质及精神上的帮助。同时,针对越来越迫切的艾滋致孤儿童的问题,中国“爱之关怀”在广西和云南建立了以家庭式照顾为核心的“儿童之家”模式。

  6岁的柳州孩子阿龙在父母染上艾滋病死亡的消息传开后,他又被检测出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校方迫于压力不让他入学。经多方协调,12月2日,中国“爱之关怀”与阿龙的监护人签署寄养协议,阿龙正式转入“爱之关怀”下属的“儿童之家”生活,接受全方位的治疗、护理、教育的支持。

  目前,阿龙进入“儿童之家”已20天,生活逐步适应。在接受专业医生的体检后,根据建议,阿龙必须尽快接受抗病毒治疗。“爱之关怀”表示,将提供充足的营养和平等的教育机会,在阿龙的治疗稳定之后,为他提供正规的就学机会。

责编:孙立东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