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概况

 

CCTV.com  2010年04月14日 15:11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CCTV.com  

    一、人文地理

    廊坊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京、津两大直辖市之间,环渤海经济圈腹地,北起燕山南麓,南抵黑龙港流域,幅员面积6429平方公里,总人口408.3万人。现辖二区二市六县(安次区、广阳区、三河市、霸州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永清县、固安县、文安县、大城县)和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96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建制镇61个),3222个行政村。廊坊主城区规划面积118平方公里,建成区近70平方公里,人口50多万。

    历史沿革。据史书记载,4000年前“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安墟”即在今天的安次区常道村附近。现地域在春秋战国时期为燕国封疆,秦朝时分属渔阳郡、广阳郡、巨鹿郡管辖,汉朝、唐朝时属幽州管辖,明、清时属京师顺天府。解放初称河北省天津专署(后称天津专区),1969年行政中心由天津迁至廊坊,1974年改称廊坊地区,1989年撤地设廊坊市。

    区位特色。位于首都北京和港口城市天津之间,市区距北京和天津中心区分别为40公里和60公里,距首都、天津两大机场各70公里,距天津港100公里。地处大北京经济圈的独特区位,使廊坊既得近海开放之利,更占京津辐射之先。处于华北大中城市和人口高密度区的中心位置,拥有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和京畿大省河北在内的近一亿人口的消费群体,使廊坊更具广阔的市场覆盖面。

    自然资源。全市98%以上土地为平原,耕地面积554万亩,地处海河流域,土地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石油、天然气、煤炭、地热、石灰岩、白云石、硬铁矾土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基础设施。交通便利,境内目前有5条干线铁路(京山、京沪、京九、大秦、津霸),3条高速公路(京津塘、京沈、津保、廊涿,不久的将来还将开通廊沧、京台、密涿及支线等高速公路),5条国家级公路(京开、京哈、京福、京津、津保),40多条省及其以下地方公路,公路密度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通讯发达,互联网用户达到30多万户,城乡电话用户达到120多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30多万户。电力充裕,廊坊属京津唐电网,电力供应有可靠保障。廊坊曾因其优良的软硬环境,被评为“中国二十佳投资区”之一。

    环境建设。廊坊以“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为城市定位,以建设“人居城市”为环境追求,按照“把森林引入城市,把城市建在林中”的建设理念,大力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全面实施“蓝天、碧水、净土、绿化、宁静”五大环保工程,努力打造绿色城市。目前,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拥有绿地面积9.5平方米(不含高尔夫球场绿地面积)。空气质量不断改善,全年空气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36天。廊坊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廊坊还在全国中等城市中,率先全辖区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成了全国唯一的全市域范围内的ISO14000国家示范区。

    智力资源。全市于1995年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广泛发展。域内有13个国家级科研机构、40所高等院校和20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廊坊的人才密度指数达到11.65%,城市人口大学生比例超过20%。座落在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方大学城,汇集了近40所高等院校,在校生近6万人,拥有巨大的人才培养能力。

    对外开放。近年来,吸引了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瑞典、丹麦、荷兰、德国、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廊投资建厂。成功举办了20国集团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京津冀•港澳台(3+3)旅游合作大会、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商务节、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汽摩配件展示交易会、中国(国际)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与技术装备展览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议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会议展览,8个全国和世界级的会展落户廊坊,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文化底蕴。在音乐领域独树一帜的屈家营古音乐,被誉为中国民间音乐的瑰宝;因创作演出《嫁不出去的姑娘》、《水墙》等驰名全国的大厂县评剧团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多项国内大奖;位于永清县境内保存完好的宋辽古战道遗址,是研究宋辽战争及古代防御工程珍贵的实物资料。廊坊历史上出现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杰出人物。有明王朝时期的刘六、刘七农民起义,清朝末年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取得战略性胜利的廊坊大捷,民国时期的安平事件;在历史人物中有被毛泽东主席称为“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宋朝宰相吕端,西晋大文学家、政治家张华,元朝开国功臣史天泽,民国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张绍曾,现代革命烈士陈然,长征老将军孙毅,体育界老领导荣高棠,闻名中外的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著名的京韵大鼓“白派”创始人白云鹏等一大批优秀代表人物,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

1/4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